資源開發利用能力落后、動力電池技術水平不高、電池回收再利用體系空白等隱憂,限制了產業競爭力。中國必須擺脫現有瓶頸,加快標準化制度建設、健全回收再利用體系、掌握突破核心技術,才能在這場競爭中奪取優勢。
電池中含多種有害物質,隨意廢棄將對生態產生巨大影響。鋰電池在結束其使用周期以后,需要進行回收處理,主要出于對環保性和經濟性的考慮。根據2011版美國有害物質列表數據,Ni、Co、磷化物得分超過1000,被認為是高危物質。廢舊鋰離子電池的電解質及其轉化產物,如LiPF6、LiAsF6、LiCF3SO3、HF、P2O5等,溶劑及其分解和水解產物,如DME、甲醇、甲酸等,都是有毒有害物質,可造成人身傷害,甚至死亡。
電池材料回收具備多重經濟價值,包括能量價值再挖掘和材料再生價值。經濟性方面同樣值得重視,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:①鋰電池在高端用電器上退役以后,依然可以滿足部分低端用電器的需求,通常是電動玩具、儲能設施等,回收后的梯次利用能夠賦予鋰電池更多的價值;②即使電學性能無法滿足更深層次的使用,但其中所含有的Li、Co、Cu等相對稀有的金屬依然具有再生價值;③由于部分金屬還原耗能與金屬再生能量存在巨大差異,如Al、Ni、Fe,導致金屬回收具有能耗上的經濟價值。
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速,國家層面早在2009年就出臺各種鼓勵政策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,未來政策將逐步向強制性過渡。近幾年銷量增速保持在高位,2013~2017年全國銷量復合增長率超過100%,預計2020年實現全國200萬輛的新能源車銷售,對應電池有望達到80Gwh以上。
由于動力電池從2013年至今保持高增速,隨后在2018年開始進入中高增速,報廢的時間線會滯后五年,從2018年開始到2021年都將呈現高增速,當基數提升到一定程度,市場開始穩定增長。川財證券預計今年鋰電池報廢量在30Gwh左右,到2025年數量會提升至約150Gwh。
動力鋰電池進入集中退役的高增長時期,另外,回收政策陸續出臺,相應法律法規逐步完善,業內公司有望獲得利潤的穩步增長。
(文章來源:川財證券)